金华新闻客户端12月28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舒珊珊 章陈波
保温杯里装入五谷杂粮化身“沙锤”,食堂里盛饭用的不锈钢大桶摇身一变成“大鼓”,长短不一的锄头或大小不一的铜罐按秩序挂在乐架上,用勺子叮叮当当地敲击一番,竟有一种演奏编钟的既视感……
永康市王慈溪小学有一支特色十足的民乐团,除了琵琶、笛子、二胡这些传统乐器之外,他们还巧妙地将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五金器具“变”成打击乐器,融入到乐曲演奏中。通过演奏这些奇特的“五金乐器”,孩子们对永康五金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接触和了解,随着悠扬的乐曲,他们仿若“文化使者”,将永康五金的历史娓娓道来。
“我们学校有1010名学生,其中95%以上都是外来民工子弟。受观念和条件的影响,这些孩子在课余生活和艺术陶冶方面是比较匮乏的。”王慈溪小学校长杨红吉说,为此,在2016年年底的时候,学校着手置办乐器,决心在校内组建一个民乐团,一来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二来也为学生搭建一个艺术平台,促进个性发展,拓宽成长渠道。
2017年,王慈溪小学民乐团正式开始训练,学校从中选拔优异者,组成校民乐团。学习乐器需要教师,师资不够怎么办?学校就在现有几名音乐老师的基础上,发动语数英等各个学科具有乐器演奏才能的老师“兼职”当音乐老师。
“教学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将这个民乐团办出特色呢?于是乎,就有了融入地方特色,将永康生产的五金器具改造成打击乐器的想法。”杨红吉说。虽然金属制品只要敲击就能发出各种声音,但由于器具的材质、容积、大小、长短、形状不一,敲打后发出的音调也是可高可低,音色各异。为了找到合适的“五金乐器”,使之能够完美地融入乐曲,王慈溪小学的副校长陈静花了几天的时间,带着几位老师来到永康的五金市场,这边拿着锅盖敲一敲,那边拿起勺子铲子打一打,最终选购并制作出了几款独一无二的“五金乐器”。
为了配合演奏这些“五金乐器”,王慈溪小学又特地谱写了一首名为《百工匠心》的民乐,该曲结合婺剧特色,以悠扬、壮阔的乐章,描绘了“熊熊炉火映汗水,走街串巷闯四方”的场景,记录了永康从“小五金”到“大五金”,奋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历史进程。
除了《百工匠心》之外,王慈溪小学还将“五金乐器”编排到经典曲目《花好月圆》中。短短3年来,该校民乐团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方式陆续登上各大舞台,收获了多项荣誉。其中,《百工匠心》在2018年永康市青少年婺剧展演中荣获金奖,《花好月圆》荣获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二等奖、金华市艺术节一等奖,并在今年10月登上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大手牵小手》栏目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