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方梨果贮藏期病害及控制
2.1 生理性病害
2.1.1 采后失水.失重
无包装的黄花梨果实失重率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而增加)且温度越高)失重率越大.用0.4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可有效地避免果实失水.萎蔫等现象,与对照组无包装袋失重率差异极显著(p<0.01).低温贮藏可减少采后果实失水.失重.
2.1.2 冷害
南方梨果比北方梨果的耐冷性差)在0℃下贮藏即可发生冷害.冷害发生与包装方式及低温持续的时间有关.无包装的黄花梨果实在0℃下贮藏15d,有46.67%的果实发生冷害)其症状为果实烫伤水渍状)果实褐变;贮藏0℃冷害果实高达73.3%,冷害引起果实腐烂.而用0.4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包装的黄花梨果实冷害发生时间较迟)发生率较低.经薄膜包装的果实在0℃下贮藏15d,基本保持原果风味.颜色和品质,果肉汁多味浓,无冷害发生;在0℃下贮藏30d有少部分果实发生烫伤水渍状的冷害症状,但大部分果实基本保持原果风味.颜色和品质,而无冷害发生,好果率仍高达95.6%,在0℃下贮藏45d,有24.4%的果实发生冷害,表现为烫伤水渍状,果面凹陷,果实褐变.用适宜低温4℃贮藏结合薄膜袋包装即可避免黄花梨果实冷害的发生,在此温度下贮藏60d,好果率仍保持100%,基本保持原果的风味.颜色和品质.
2.1.3 梨果黑心病
梨果黑心病是贮藏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生理性病害.黄花梨果实在(20±1)℃下贮藏10d就会发病.病变初期首先在果心的心室壁和果柄的维管束连接处形成浅褐色斑块,然后向心室里扩展,使整个果心变为黑褐色,并往外扩展,使果肉部分发生界限不清的褐变.病果风味变劣,在外表上通常观察不到症状,如用手捏果面则有轻度软绵的感觉.严重时,果皮色泽发暗,果肉大片变褐,果心软烂,不堪食用.黄花梨果实贮藏期黑心病的发生可能与采前山地果园栽培缺钙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与采后果实衰老特别是果心首先衰老崩溃有关.而杭青梨果实采后不易发生黑心病生产上采取采前田间栽培期间喷施cacl2.ca(no3)2,以提高黄花梨果实的钙含量及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采后cacl2浸渍处理或适宜低温贮藏)可减少或不发生梨黑心病.
2.1.4 梨果肉褐变
梨果肉褐变是贮藏后期常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黄花梨果实薄膜包装冷藏4℃6个月,梨果心变褐.变黑,形成水烂病斑,使心壁溃烂,继而引起果肉溃烂.有的果肉组织呈蜂窝状褐色病变.这种果肉褐变可能是薄膜袋内co2浓度过高而引起高co2伤害,也可能是长时间贮藏梨果实的自然衰老引起的.生产上采取薄膜打孔的包装方式及缩短贮藏期即可避免梨果肉褐变的发生.
2.2 侵染性病害
2.2.1 梨轮纹病
梨轮纹病是杭青梨和黄花梨贮藏最常见的侵染性病害,常引起贮藏期果实大量腐烂.其症状为:病果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发生水渍状.褐色.近圆形的斑点,逐渐扩大而呈暗红色,往往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自病斑中心起逐渐产生许多黑色小粒7病斑直径一般为5~15mm容易腐烂,并流出茶褐色的粘液,该病在杭青梨果实上发生时期比黄花梨早.在(20±1)℃,杭青梨在采后1周即开始出现梨软纹病引起的果实腐烂,采后10d,该病危害严重,果实腐烂高达75%,采后15d,果实基本腐烂,已无好果.而黄花梨果实在(20±1)℃下贮藏10d,果实还未出现梨轮纹病引起的果实腐烂;贮藏15d,有30%的果实发生腐烂;贮藏20d,果实腐烂40%;贮藏25d,果实基本腐烂.这种腐烂大都由梨轮纹病所引起.黄花梨果实在25~30℃室温下贮藏15d,梨轮纹病多,腐烂率高达50%.梨果采后用0.1%的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戴唑霉杀菌剂浸果5min,结合低温贮藏4℃可控制贮藏期梨轮纹病的发生.
2.2.2 梨褐腐病
梨褐腐病是梨果贮藏,运输期间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生严重的,往往造成很大的损失.其症状为:发病初期,果面上产生浅褐色软腐斑点,以后病斑迅速扩大,几天可使全果腐烂;发病后期围绕病斑中心逐渐形成同心轮状排列的灰白色到灰褐色,2~3mm大小的绒状菌丝团.梨果适期采收,采收和采后处理尽量减少机械损伤,果实采后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苯莱特浸果处理,采取适宜贮藏条件2~4℃可防治梨果褐腐病.
2.2.3 梨软腐病
梨软腐病一般零星发生,但是果实伤口多4贮藏温度高时发生较重.其症状为:发病初期在果实表面出现浅褐色至红褐色圆斑,之后扩展成黑褐色不规则形软腐病斑;高温时,5~6d内可使病果全部软腐;在病部长出大量灰白色气生菌丝和黑色小点.生产上防治的关键是采收,贮运过程中尽量减少果实的伤口;采后用漂白粉等含氯消毒剂,戴唑霉,苯莱特等杀菌剂浸果处理,适宜低温贮藏2~4℃等措施可避免或减少梨软腐病的发生.
(待续)